四季回转,眨眼之间。
距离客栈上次文章更新,已一年有余。
在这五月短假完结的夜晚,我终于鼓起勇气,拾起键盘,为过去一年的难忘作品,码些文字。
说服我振作精神撰写评价的,是剧场动画《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
具体的说,是片中的主要配角 Nathalie Woodward 小姐,让我甘愿耗费自己的休息时间。
(内含少量剧透,但不影响补片)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的新人出道与导演情结
从任何角度看,《庞波小姐》都像一部针对欧美观众制作的动画。
设定在高仿好莱坞的美国影城,有令人羡慕的星光大道、追逐自我的年轻男女、点石成金的制片世家。
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任何日本角色的《庞波小姐》,是部彻头彻尾的日本市场作品。
她有缠绕女星胸部的章鱼触手、触犯童工法例的幼女制片人、以及日本黑道一样跪地谢罪的美国巨星。
本作表面的美国元素,并非为迎合美国市场,而是制作团队对美国电影文化的情书。
Nathalie 小姐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来自美国中北部典型的玉米地乡村,仅上过有限的演技培训课程,却独闯影城,一边打工一边争取演艺机会。
她是好莱坞热潮时期的典型写照。
作品描绘 Nathalie「小镇姑娘大梦想」的笔墨并不多,但她街头进食与自我鼓励的环节,没有随着电影落幕,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
- 她的遭遇,完全符合我对「有抱负新人在好莱坞圈子」的境遇想象。
- 她的故事,和无数草根崛起的传说一样,是 99% 的努力与 100% 的运气。
若不是遇上庞波小姐这种满脑子想法的制片人,想必 Nathalie 还穿梭于影城的大街小巷,拼命打工与生存吧。
又有多少个她,最后不得不放弃明星梦想,接受自己的平凡?
就像日本的地下偶像与实习声优一样?
就像现代社会捆绑的无名打工人一样?
原来如此!
正如男主角 Gene 通过电影发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也通过《庞波小姐》的次要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失望。
我们的城市生活,又何尝不是「无聊透顶,一无所有」?
我没去影城当明星,没去东京当帅哥。
情愿或不情愿,我放弃了许多梦想。
相比《庞波小姐》童话里的好莱坞与华尔街,Nathalie 的经历,毫无疑问更有实感。
相比《庞波小姐》厚重笔画描述的「导演论」(auteur theory),Nathalie 的笑容,毫无疑问更暖人心。
然而制作团队把聚光灯打在 Gene 身上,可见他的故事,才真正反映了这些创作者的思想。
《庞波小姐》就是这样一封好莱坞情书。
我从她欠缺雕琢的演出中,发现了闪光。
只是如果交给我,肯定会修剪出不同的故事大纲。
《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的毕业典礼
和《庞波小姐》男主角一样「必须剪断美好回忆」的,还有《少女歌剧》剧场版里,填写毕业志愿的少女们。
不得不说,借用「毕业分别」作为结局题材的动漫游戏作品之多,堪比银河繁星。
而让《少女歌剧》耀眼夺目的元素,是她漂亮的比喻意——不剪断对同台演出的眷恋,就无法走向舞台生涯的下个阶段。
顺理成章的剧本,百合调味的景象,全球首见的毕业典礼舞台成本,让本作独树一帜。
相比女生之间的纯洁约定,这点番茄汁干洗费不算什么。
正如长颈鹿所述:
这都是你们的错,舍弃了少女们的快乐,持续着命运的演绎。
不仅机车断背、还得十项全能;即便弓折刀尽、也约明日再战;就连青梅竹马,仍能再次生产。
《少女歌剧》不只是华丽舞台上的夫妻吵架,她希望给所有逐梦的人,送上前进的动力。
别害怕,就算你在人生高台不慎跌落,还有妈妈准备好的柔软逃生垫,不是吗?
《机动战士高达 闪光的哈萨维》的人际关系
说了两部女生努力向前的作品,也该谈谈这年头的男生们,到底有哪些人生包袱。
一个常见的案例:自己出名的父亲。
啊,我说的不是《新福音战士剧场版》。
《闪光的哈萨维》首部曲大概可以总结为,高达光剑也砍不断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
哈萨维的出生与成长,决定了他拥有领导者应有的知识视野、经济基础、社会人脉。
但恰恰因为如此,他深陷这个优势带来的盲点与干扰。
他想拯救固步自封的人类,当腐败政权的对手,却无奈没有解决权力架构的良药,亦不被他想解救的基层平民所理解。
就在他担忧恐怖袭击是否合理的时候,一位初见女子进入了他的视野,再次动摇他本就不坚定的立场。
我们无法体验哈萨维的家境与人生,但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软弱与罗曼。
那《闪光的哈萨维》这部作品的立场如何呢?是「红颜祸水」还是「螳臂当车」?
我认为「闪光」这词已经概括了一切。
没有全能的英雄,没有无谓的抵抗,即便只是深夜中短暂的信号弹,哈萨维确实的照亮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前进道路。
历史可以批评这场运动是否血腥,但如果选择是 Gigi 的「成为全能独裁者」和 Kenneth 的「腐败中建立正义」。
哈萨维幻想的「用暴力促成平等」,并非最差选择。
I, and some colleagues,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s violence in this country was inevitable…
最后说下 TV 番
回顾客栈近年的文章,每次单独写佳作评价,我似乎都给 4/5 的评价。
但我特别喜欢的作品,按 bgm 评分,其实可以细分到 9/10 的级别。
若以此为标准,过去一年只有两部 TV 番作品到达了这个级别:
一部是我已经写过游戏版感想的《赛马娘》第二季。
在我看来,日本近年没有比这部更主题亲民、贴近生活、充满希望的作品。
假如赛马文化也可以文艺复兴,把赌博经济包装成拟人竞技的《赛马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而另外一部,是许多旅客可能没看的《歌剧少女》。
是的,我没打错,她不是《少女歌剧》。
就像我在英国生活多年,却从未踏足赛马场;我对西方历史里的戏剧文化也不甚了解,道听途说一些莎翁,仅此而已。
但日本的「少女歌剧」:这里指广义的,基于现代文化的,衍生于传统音乐剧的娱乐演出(又名 Revue),却是另一种生物类别。
在我看来,少女歌剧和 Revue 更加接近日本流行的「偶像团体」概念:比传统音乐剧高得多的票价,利用挑逗暗示作为宣传手段与演出内容,是共同特征。
当然,少女歌剧团也有许多正经的音乐剧演出。但日本各种三个大写字母的偶像团体与舞台概念,应该就来自这些二十世纪初的歌剧团(与宝塚齐名的:SKD、OSK)。
回到《歌剧少女》作品本身,作为一款校园舞台群像剧,她熟练上演着少女们的成长历程。
没有手游广告作为原动力,她自然无法像《少女歌剧》一般,巴洛克式的燃烧经费。
但在喜剧元素与人物塑造上,《歌剧少女》有过之而无不及。
假如说《少女歌剧》里长颈鹿推崇的,是把现实中的少女困扰,映射为它最爱的舞台厮杀;
那《歌剧少女》里老师们培养的,就是舞台演出,无时无刻都要关注观众体验的自我修养。
无数动画「打破第四面墙」,但《歌剧少女》却谈如何有意识的「构建第四面墙」,并指导少女们如何打破它。
这样的视角,的确难能可贵。
小结
老番回顾到此结束,希望久违的旅客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找到快乐。
什么,你要四月新番推荐?
我推荐莫名热血的足球动画《青之芦苇》、新人演出特别好笑的《鬼裤衩》、比正常动画台词量要多50%的《街角魔族》第二季、以及展示日本观众老龄化需要不同治愈作品的《相合之物》。
至于马谡该不该守街亭的军事问题,我们可以以后再聊。
好了,写得够多了,我们下回再见~
Peace
街角魔族可討論的地方比較多,但需要看到很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