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IT落幕,条约落空,互联网管理步入黎明还是黄昏?

(image by altamira05)

原文WCIT Treaty Breakdown – A Summary and Some Analysis

翻译与整理David Frank

前言:相信关心ITU开会的同学已经得知Google全力反抗的ITR修订最终落空(欧美基本没签);于是咱们挚爱的互联网躲过又一场灾难,可喜可贺。

然而暴风雨的过去,一定预示着阳光明媚的开端吗?本文尝试讨论WCIT完结为互联网将来发展设下的各种暗示。

正文——

正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详尽报道,WCIT大会在混乱中迎来尾声。美国等一批西方国家拒绝在ITR的最终修订草案上签字,理由是他们无法接受草案规范的“互联网管辖权”。这种管辖权恰恰是一部分ITU成员国想要的权力,也有不少代表承认“国际电信业务”应该包括一定程度上的互联网管理。引用ITU秘书长Hamadoun Touré的话:

“‘互联网’这个词是大会的主旋律。我们认识到电信业与互联网是藕断丝连、难以分割的两个领域。”

作为对比,美国代表反对在新规则加入任何“互联网”的字样:

美国强调条约应用于国际长途电话等技术内容,加入互联网只会打击言论自由,打破当前自下而上的互联网行业调控,变为一种政府管控的模式。

WCIT大会的尾声也充满了各种违反常规程序的事件。俄罗斯,中国与不少中东国家本想修订规则本身以包含“互联网”的文字(这是最终审议前的草案)。美国代表提出了反对,于是秘书长Touré提议增加一个决议讨论这件事,美国与其盟友亦表示反对。于是会议主席(Mohamed Al-Ghanim)提出“希望了解大家的看法”,要求支持与反对的代表分别举手,AccessNow如此记录会议的情况:

会议主席称想知道会议室内的“气温”,“请接受这个修订案决议的代表举手,最好使用手中的白板”,他停顿了下以大约统计支持决议的代表;接着他又说“请反对这个修订案的代表举手”,于是另一群完全不同的白板举了起来。然后他宣称“绝大多数的意见是支持这个决议的”。

这时主席没有公开点票结果,而是直接移动到下一个有关“人权与网络自由”是否成为新规则章程的议题。当他提及让西班牙代表首先发言时,该代表主动问道,“我希望搞清楚你刚才量度的‘会议气温’是不是仅仅量度气温,还是把它当成了一次投票;假如那是一次正规投票,我们的选择可能会不相同。”

主席回应说“不,这不是投票,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然而修订案最终还是包括了这个决议的内容,直接导致美国等代表拒绝在最终文件上签字。至于最终文件包含了什么,可参见AccessNow的记述。

新决议的最终草稿

为互联网更快速的发展创造环境。

WCIT2012大会代表共同承认:

a) WSIS会议(世界信息社会峰会)的最终结果,包括日内瓦会议(2003)与突尼斯峰会(2005)。

b)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中心组成部分,已从当年的研究与学术设施演化为公众使用的全球性设施。

c) 宽带网络容量对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与应用极其重要,鼓励投资与建设用户可承受的宽带网络

d) 来自不同涉众组织,基于突尼斯议程第35段规定下的角色,对互联网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e) 如WSIS结果所述,所有国家政府都应该在国际互联网管理中有相同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当前乃至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稳定性,安全性与持续性。同时承认政府应该建立互联网公共政策,并与涉众组织进行商讨。

f) 2010国际电联全权代表大会的决议101,102与133。

WCIT大会邀请各成员国:

1) 通过ITU反映他们各自对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向与公共政策的意见与立场。包括在国际电信大会,ICT政策论坛,宽带委员会乃至ITU-T/ITU-D部门的研讨小组。

2) 与涉众组织展开相同的对话。

对于秘书长的工作委任:

i) 根据突尼斯议程第35段,继续协助ITU参与到互联网的多方利益协调管理中,扮演活跃且有建设性的协调角色;

ii) 支持成员国与其他涉众组织参与到ITU的活动中。

如果你读过Jack Goldsmith教授之前的分析,这个决议应该不会令你担忧。然而他过于乐观的假设或许值得重新审视。首先,来自ITU秘书长在会议前强调的“绝不用多数票,必须一致通过”的承诺已被打破。会议结果是,ITR(国际电信规则)在仅有多数票的情况下(89赞成:55反对或弃权)被仓促修订了——而且是一场美国与其他国家拒绝参与的投票。当然,这个规则不适用于非签字方,但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互联网通信的分水岭——两组人马,分别运作于自己的规则下。这绝非好事。

更重要的是,正如Jack之前的猜测,WCIT变成了一个“展示态度”的活动。我从这份修订案决议中可以读出以下的“姿态”:

  • ITU希望继续在互联网管理中寻找自己的地位,这在对秘书长的委任中已经明确表达。由于美国对ITU角色的定位是“最好没有角色”,同等于拒绝ITU参与互联网管理事务。这让ITU的管辖范围依旧迷糊不清。
  • ITU邀请“成员国积极发表自己对互联网管制问题的态度”,也就是为中国和俄罗斯等威权国家铺好了继续推广自身互联网管理理念的渠道。换句话说,一个继续相互抬杠的平台。
  • ITU强调每个国家政府在国际互联网管理上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力,与互联网当前由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模式(类似ICANN与IETF)背道而驰。

总结而言,这个看起来像是和解的决议,其实是一段冲突的宣言(不是战争,是冲突)。这段冲突基于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管制的不同看法,这个决议显示世界上很多国家希望在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主权控制——通过ITU也好,通过政府机构也罢。有些人称之为“网络时代的威斯特伐利亚”(参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主权),这与西方推崇的更贴近人权与自由文化的“多方利益”管理模式相悖。

我赞同Jack的说法,这个会议对各国法律造成的影响是微弱的,然而这个会议的气氛(乃至最终决议的内容)却让我更加忧虑互联网的将来。

正文完

Author: 店长

The Master of BitInn

4 thoughts on “WCIT落幕,条约落空,互联网管理步入黎明还是黄昏?”

  1. 是说本来面和心不合的勉强维系着互联网的各国,因这个会议而将矛盾公开化,各国开始站队,从根本上排除了一致决议达成后共同遵守的可能,随着撕破脸,从而互联网可能会分裂为用不同理念治理的两个体系。从此互联网降级为大局域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