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客栈Project Asked启动 – QNA.im让问答服务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现在访问 QNA.im 就能体验我们的问答文化!

以下是对开发者店长的一个简短采访——

Q1: 为什么要开发这么一个服务呢?

A1: 这样我就不用和你面对面Q&A了。

Q2: 目前看到网站还十分简陋,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A2: 把问答服务全民化,让没问题和没答案的人也能用起来。

Q3: 为什么会选择开源这个项目?

A3: 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优秀的科技是由Github开源与主开发者半年都不管理repo开始的。

Q4: 为什么你们提供了新浪微博的OAuth登陆,却好像不能使用?

A4: 因为新浪微博不肯认证我的名字为“店长”,我明明已经传真了我OpenID账号页面的正面无码图像了。烦。

Q5: 谢谢你的回答,最后想对读者说些什么?

A5: 这是我开发了足足3天的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感谢来自Mars Affect记者站的报道。

年度ACG匿名调查,让我们再来一次(提问征集期)。

Hell, it’s about time. (via SiaKim on dA)

客栈近来的文章似乎都与我的日常工作有关,这可不大妙,咱不想这里变成什么工作记录本或者某阅读器的宣传中心。今天来换个话题,为咱们历史悠久的ACG匿名调查做下准备。

Continue reading “年度ACG匿名调查,让我们再来一次(提问征集期)。”

告别Google Reader,以及我心中的订阅未来

毫无疑问,GR的离开是一场灾难。

即便这事早被嗅觉敏感的业内们预言,即便GR注定要迎来这个命运的终结……人们依旧不愿相信灾难会发生自己心爱的事物上,失落与悲伤,不满乃至忿恨。

但我无法不承认,这就是互联网的生存之道。灾难之后的土壤,是新生命诞生最快的土壤,互联网的强大与健壮,恰恰在于它可以无数次从瓦砾中涅槃。

再见Google Reader,虽然我在2011年底已经跟你道过一次别

Continue reading “告别Google Reader,以及我心中的订阅未来”

Lag资讯:Simcity 2013,以及EA近几年许多游戏的UI界面,用的是WebKit核心

先不讨论EA和Maxis是怎么把一款万众期待的Simcity续作从有机会神作变成现在的66分(因为一说我就来气,生气就难免跑题……)

Continue reading “Lag资讯:Simcity 2013,以及EA近几年许多游戏的UI界面,用的是WebKit核心”

2d.am v3发布,更改名号为“次元AM”,邀请码也已发出。

2d.am从我开始写第一行代码至今已经整整一年了,有很多细节可以总结。

但在此之前,我得先把正事了结——邀请码总算可以发了。至于v3版的2d.am里外长成啥样,请见附图。

PS:如果你以前申请过邀请码,却仍未收到邀请邮件,请留言告知我(请确保你检查过收件箱和垃圾邮件箱;如果发现它在垃圾邮件箱里,麻烦帮忙点一下“这不是垃圾邮件啦混蛋Google”的按钮)。

PPS:使用上如有什么问题也请留言告知,或使用站内的那个反馈邮箱地址。

PPPS:总结文等我确保服务器没有大问题之后就写个。

The WebKit Monoculture

曾经有一个IE Monoculture,其他浏览器为了能让网站兼容自己(实际上是兼容的,只不过被User-Agent Sniffing给挡住了),不得不给特定网站提交虚假的User-Agent。

那个时代在Chrome与Firefox等等现代化浏览器的夹击下消失了。

今天我们迎来了新的WebKit Monoculture,它存在于移动浏览器领域——由于最大的两个移动OS系统均默认使用WebKit渲染,导致开发者又开始制作仅支持WebKit的网站。

更糟糕的是,由于iOS是移动网站开发者的主要测试对象,而它不允许WebKit渲染核心以外的浏览器,导致不少网站又回到上世纪的User-Agent Sniffing,仅允许WebKit浏览器访问移动版,将Firefox Mobile/Internet Explorer 10等浏览器拒之门外。

结果是,本在移动平台上独当一面的Opera不得不转投WebKit引擎以存活(并大幅度裁员)。而Mozilla最新发布的Firefox OS,不得不独立保存一个巨大的UA欺骗列表……

没错,我们又回到了向网站提交虚假User-Agent的时代,即便标准早已存在,即便WebKit根本不是统一的游览器乃至渲染系统

The WebKit Monoculture,或者说iOS Monoculture,将是2013年最让人担忧的阴影之一。

让我们拭目以待。

(顺便一提,2d.AM v3将在3月初发布。我们相信它能把移动浏览器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不管你用的是哪一款。)

更新你书签/订阅的时间到了

针对客栈的老旅客们做下更新,客栈在2006-2010一直使用的老域名blog.ticktag.org即将失效,在做了近2年的重定向至bitinn.net后,我觉得也是时候放生这个老域名了。

于是乎,如果你的收藏夹书签栏订阅器还是老域名的话,请记得更新地址,否则新的文章将无法继续显示。

(以前有人问过,ticktag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其实我当时想得是Tic Tac,所谓“的嗒糖”,因为那时候的概念就是做一个有随机简便资讯的站。)

(值得一提bitinn才是最初这个网站的域名,所以这是“回归老域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