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ng Techcrunch China | 寻找中国的Techcrunch

Techcrunch,如果你从来没听说过,是家报道Web 2.0产品与公司的博客。与众多于2003-2005年间开始展露头角的欧美互联网职业博客相似,它乘着网络服务逐渐从.com泡沫里复苏的势头,迅速成长为介乎个人媒体和大众媒体之间的数字化桥梁。

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也正酝酿着一场从独立大型门户向用户派生社区转型的风暴。如雨后春笋般的网络服务为国内一批有号召力的IT界网络人物进入普通用户视线做好了铺垫,截至2005年末,不少中文博客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固定读者。

有趣的是,当年国内IT人情有独钟的海外博客之一就是Techcrunch。在他们有意无意的链接宣传下,Techcrunch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的文章也成了很多中国读者的关注对象。但英文毕竟不是国人的母语,因此就形成了这么个长久不衰的读者期盼——中文版Techcrunch

techcrunch01.jpg

现实是,Michael Arrington自己从没提及过类似的打算,即便是在作者之一的Duncan Riley接二连三的谈及中国本土公司与跨国企业时,它们也没透露半点深入中国博客界的风声。换句话说,与其等待Techcrunch打造他们的中文版分部,不如由我们自己踏出寻找中国网络服务新闻掌门人的脚步。本文尝试用点到即止的5W1H推理分析互联网中的卧龙。

第一节 —— Why & What? 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国的Techcrunch,以怎样的形式才好?

Why的回答比较简单,这里列出几个关键点。

  • 缺省信任度:是首当其冲的原因。信任危机是全球普遍的网络现象,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更是需要两方面的信任才能持续运作,来自网络读者的信任与来自内部消息人士的信任。

  • 缺少时效性:国内职业博客做报道总是慢国外一步,来自大公司的信任度不足是一回事,没敏锐嗅觉又不去收集信息是另一回事。

  • 缺失准确性:在中文网站的报道里尤其严重,过多的利益关系与感情色彩影响了报道的公正;作者没有准确资讯来源也易混淆事实与“流言蜚语”。

  • 缺乏针对性:Techcrunch是英文博客,报道英文服务无可厚非,但对于国人来说有这些服务多少使用价值呢?缺乏本地化新闻的名牌网站的中文翻译,只能来带“金钱数字上的冲击”,而不是实质信息。

有了Why作为基准,What的问题就可以逐个击破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我们嘴上叨念着“中文版”,事实上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新闻媒体。一个.cn域名结尾的Techcrunch文章翻译站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尤其当你的读者将包括公司CEO和投资者),类似译言的翻译分享网站早已有了对应的翻译小组,再建立一个类似Techcrunch日本的延伸部门是浪费人力资源。要打造类似Techcrunch般可以深入企业内部寻找蛛丝马迹的个人媒体,作者须学会如何“八面玲珑”的写作技巧,是它让TC进化成如此热门的新闻中心。以下几对矛盾词组解释了为什么Techcrunch能在国外竞争激烈的职业博客圈中脱颖而出。

I. 报道认真但不陈词滥调

纯粹引用官方新闻会给读者“事不关己”的冷漠感觉,缺乏热情的文章阅读时更易引起大脑疲劳。反过来说,无根据的夸大其词也会让读者难以接受,标题党作风不但伤害作者的威信,也会影响文章质量。

II. 用词严谨但不选词晦涩

本文已提及Techcrunch是用户,公司与媒体间的信息桥梁。要拥有跨业界的读者群,很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大众化。减少不必要的“行话”对普通用户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好处,同时要确保文章用词没有误导性,在互联网上的一次错误可以绕梁很长时间。

III. 客观公正但不缺乏观点

网络是个性化舞台,一篇没有性格的文章和一份平铺直叙的年度财政报告差不了多少——它不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痕迹;反之过于偏激的评论文字若缺少事实根据常常会引起读者质疑,把主观意识放在私人博客上是个选择。

IV. 内容一致但不故步自封

要维持读者的兴趣,发表文章的内容必须有一致性。Techcrunch的特长是介绍新网络公司和服务,以及跟踪报道现存公司的各类信息,所以每天的更新中至少有一半属于这类新闻。在有限范围内发掘新话题也能扩大读者源,相比学法律出生的Arrington,Riley对网络话题的评论就是一种激发读者讨论的尝试。

口碑和历史是信任度来源,Techcrunch对上述环节的把持恰当,自然让读者和线人信服他们的诚意。对于尚在寻求大众接受的中国网络媒体来说,不说超越它,就算要复制同样的威信也需要1-2年的时间积累。

小结:说白了,我们要的并不是Techcrunch本身,但它是非常恰当的喻体。中国多如牛毛的互联网服务需要一家能专业的被信任的面向国人的中文媒体来介绍,评测和跟踪它们的一举一动。这家媒体(很可能是博客)要面对的挑战比任何欧美博客都多,因为它必须重塑中国互联网媒体乃至整个大众媒体的残缺形象。非找个实际例子不可的话,它与国产Web 2.0的关系可以用iPod与Apple公司的关系来比喻。

第二节 —— When, Where & Who ? 什么时候适合打造这家网络媒体,从哪里开始,谁该挑这个担子?

techcrunch06.jpg

When是个已经解答的命题:乱世出英雄,在中国Web 2.0产业有如一锅大杂烩的今天,还有比这更怡人的媒体生存环境吗?等待一切尘埃落定或是Web 2.0的时代终结时再来畅想有如满天流星般的互联网服务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Where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长城内外,冷暖自知,向ICP/IP投降还是冒着瓢泼大雨在海外打滚?听起来都不是非常美妙的主义。考虑到政府对商业新闻的正常报道尚有一定容忍度,加上RSS订阅已逐步成为主流浏览方式,选择“隔岸观火”并不坏。

Who是本节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不是非得出个中国Michael Arrington才能打下Techcrunch的媒体江山?简洁的答案是:不是

完整的答案则没有这么浅显易懂,稍加辩证就能发现,不仅没有固定的成功方程式,许多平常被认为是优势的特性都在这个场合变成了双刃剑。

I. 假如作者风格已定位

毫无疑问,这样的媒体无需做宣传也能吸引一批早期读者。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读者对内容的期待是否符合网站定位?打个比方,如果让Keso去参与类似Techcrunch的报道,大量写收购与融资的新闻,而不是读者习惯的SNS评论,我们是否会觉得别扭?对于营利的自由撰稿人来说,重新定位读者群是等同在悬崖边踩高跷,想在定位过程中迈向个人创业的道路,风险更大……

II. 假如作者执着于技术

基本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服务架构自然是个亮点,Techcrunch上的Nick Gonzalez就是典型的技术分析员。然而执着于技术的作者也让读者无所适从,一个大众化的网站应该懂得如何与用户交流,而不是变成必须有“共通语言”才能参与讨论的技术论坛。此外很多忠于技术的写手对网络服务的着眼点与普通用户出入太大,他们在看AJAX如何与数据库交流,他们在看网页设计的各类标准,这都不是读者能消化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技术用语转化成日常用语对作者是个大考验。

III. 假如作者是行业领袖

拥有陌生作者所不能企望的深远号召力,当作者是领头公司的CEO时,他的简短发言很可能引起大范围的媒体关注。呼风唤雨并非都是好事,读者会质疑他的文章用意,“利益冲突”将永远与之纠缠不清,如何划清公司政策与个人观点的界限将成为作者的长期任务。

IV. 假如作者没职业经验

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沙场经验的作者自然也少些社会包袱,这多少增加了他们文章的可信度。但话说回来,缺乏经验也正是缺乏网络威信的根源,如何处理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如何维持与消息人士的关系,如何平衡文章公正性与推荐赞助商的关系……看似简单的商业化运作,也涉及大量的人际关系工作。

小结:我们可以看出尽管Techcrunch的运营理论如此简单,却难有新网站从质量上能超越他们的缘由——是竞争对手自身的问题:没有认真对待读者回馈,没有充分估计运营难度,没有一心一意投入网站……眼下在这些方面上不甘落后的作者,大都在网络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中文新媒体需要这样的精神,假以时日,Techcrunch并非遥不可及。

第三节 —— How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techcrunch07.jpg

How是不可避免一步,也是永远处在进行时一步,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助燃剂,我们需要执行计划才能平稳推进。

互联网是片日新月异的战场,百战百胜的要诀并不存在,这里笔者尝试以问答录的形式预测一下短期内中国Techcrunch可能要有的特性。

Q1: 是否必须职业化

A: 初期会以业余的方式累积人气,最终职业化将是必然。我找不到任何理由每天更新博客数次(注意,是商业信息,不是娱乐家常)却不从中盈利,职业化的博客能进一步提升文章质量。仅从爱好/研究的角度出发则另当别论,不过这样的站长应该向非营利博客看齐,三心两意只会错过时机。

Q2: 盈利方式是广告

A: 这是最保险的方式,除了正规的赞助商广告外,也有不少网站提供链接交换和收费顾问服务……不过这类盈利模式容易引起对作者公信度的质疑,即便你主动公开可能的利益冲突。另外要提醒各位,别学习有些站主在建立网站的一刻就加入大量广告栏,这会给潜在读者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在中国尤其要注意,任何充斥着广告的新博客基本和“欺骗页面”划等号。

Q3: 要坚持原创文章

A: 避免写任何形式的收费评测文,避免加入欺骗搜索引擎的联盟,避免转载内容来吸引点击,这些行为一旦被搜索引擎惩罚后果是很严重的,事实上以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被Google或多或少的整治了。要到达中文媒体的顶端,百度和Google是你不得不跨过的门槛,以我的经验谈,原创内容比任何SEO都有效。

Q4: 博客网络的诱惑

A: 我个人一直不赞成博客网络的做法,现在的博客网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类博客的信息细化与统一管理(例如Techcrunch Network),另一种是异类博客的信息聚合和文章推荐(例如9rules/b5media)……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将读者分流,通过一些“领袖”博客和“资深”读者带动同领域小站的人气。问题在于这类联盟给人恃强凌弱的印象,小站的读者往大站跑的几率要比反向运行高出很多,新博客加入这样联盟的很可能被“埋没”,甚至受到类似Q3中的惩罚。

Q5: 维系人际关系网

这是中文媒体目前最缺乏修炼的一项,如果仅仅阅读新闻就能完成对业界现况的了解,那国外知名的博客就不会到今天还没被博客网络取代:无价的是你与网络公司的人际关系,这不是打开订阅器就能得到东西。相信逐渐增多的Web 2.0会议/讲座能增进个人媒体与公司的面对面交流(我认为这依旧是人类最适应的交流方式),等到你的网站成长至被网络公司PR人员关注的程度,就可以通过他们得到更有价值的新闻了。

(暂时列举到这里,如有更新会加上。)

总结:公平公正,脚踏实地,着眼细节,是我们个人媒体时代所缺乏的微量元素。在全球网络整体处于大跨步状态的21世纪初,中国Techcrunch离它诞生的日子也许并不远,最大的问号不是它将拥有多少订阅量或是月盈利多少元,而是它将如何帮助中国Web 2.0与国际接轨。

正文结束

备注

1. 所有图片来自HSBC的宣传站Your Point of View

2. (有待添加)

后记

techcrunch08.jpg

我想也是时候认真写篇文章,所以我就写了。至于客栈有没可能走上商业化的道路?答案是没有,因为我们域名是.org

要澄清我算不上Techcrunch的忠实读者,本文也没为他们卖广告的意思(就别谈这种广告有什么价值了)。Techcrunch自身也有不少问题,例如Duncan Riley对中国公司/政府的评论就充斥着误导性;但我觉得凡事不能总把弱点摆在放大镜下看,很多TC的优势并不存在于中文媒体上,我们要能稍微“偷师”也是个不小的进步啊。同时我的直觉告诉我中国TC应该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开启,而不是现有的博客大家。

最后抱歉,写文仓促,若有错漏请在留言中指出,先谢过了。那么,今天就到这里,店长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Author: 店长

The Master of BitInn

6 thoughts on “Finding Techcrunch China | 寻找中国的Techcrunch”

  1. Techcrunch今天正谈到google = =

    作为后起之秀techcrunch.com已经逐渐超越slashdot.org了,真是很厉害。就主题来说我并不看好IT类blog平台的媒体在中国的前景,可以说大多数中国的网络用户对于涉及专业领域的内容不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2.0 ,“土豆网”就可以迅速串红,“百度百科”却反响平平。RSS成为浏览的主流形式更是高估了中国读者,店长可以到“雪舞清盈”去发个问卷,看看究竟有几个人会用rss。

    另外 “blog就是个日记本”这样的概念更是根深蒂固,比起谷歌今天收购了谁,中国的读者更关心“徐静蕾今天吃了什么”。我一直在试图纠正这样的观点,试图把自己的blog打造成报道/评论动漫方面的个人媒体,甚至故意把自带的“日历”都去掉了,结果还是整天有人问我“你怎么不写点自己生活里的事啊?”“要做站点弄个CMS啊~”,真的是很无奈。

  2. 1. techcrunch怎么也不能和/.对比吧,两者的编辑选材方式有很大区别。/.和digg的直接对抗中落败了。
    2. 我相信RSS订阅在IT界还是很流行的,2006年keso做的调查有一定代表性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6/02/07/717332.aspx
    3. 无论在什么媒体平台,娱乐栏目总是比纯粹的科技栏目受欢迎,这是肯定的,问题在于你的受众是谁。如果你对网络服务的背景一无所知(纯粹的最终用户),TC并不是你该停留的网站。
    4. 百度百科的弱势是他自己造成的,学习Wikipedia却没有Tex支持,这是它自己定位的错误。
    5. “blog就是个日记本”是不正确的,但“blog可以是个日记本”,你可以改变部分人的想法,但“blog是个日记本”的说法不会停止。

  3. 在国内我们的用户并不需要WEB2.0.而谁也说不好以后的他们会更需要还是更不需要.
    我觉得没人会想做中国的Techcrunch.因为它看起来更像公益事业而不像一桩生意.

  4. 关注IT的Blogger不少,但更多的人在Blog中加入了许多生活琐事以及主观取向较强的内容,如Delacour所说,多少带有日记本的性质,使用户仍需对信息再分捡。
    要说做中国的Techcrunch,恐怕没几个人有那雄心壮志,以及条件。
    还有观念,“一个专业人士整天写入门级Blog给一群无关IT的人(至少从表面上来说)读”,会不会产生这种想法是一方面,实践后的自我感受又是另一方面了。
    再者,如果国内有了成功的先例,恐怕模仿者会一拥而上吧。

    之前我还在cnBeta之类的站点上乱晃,现在已经一门心思ACGN+接受应试教育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