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龙神传说和这个游戏没得斗,盗用场面的比ニコニコ動画上的MAD更厉害;在Wikia有进一步解释(需要代理);恶搞也不少……
另外,这个游戏真的存在。
We don't choose who we are, but we do choose who we become.
Google Analytics告诉我捏它营每天也就100来人路过,所以“百众”是乐观估计?无论如何,由于本周新闻没啥营养(最近码字的长文很多,翻译到一半店长自己都觉得囧),也由于店长从下午开始添加捏它营的各种功能,那不再年轻的腰部已经不想再靠在椅子上,所以本周报道从简,捏它营RC1。
“登塔”这个词已经引起众怒,不过日本公司还在卖RPG高塔(投币可升级,RMT不可)。
回到话题上,捏它营至今已经运作了三周,说实话我们没想到这个自愿服务能走到这一步。捏它营的内容已经比三周前丰满了许多,这和几位无私协助的同好分不开,感谢貓塚三千兩,mcv,delacour,ciasoMs等等旅客的支持,没有你们捏它营走不到这一步。
至于客栈员工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为捏它营的同志提供后援。店长这几天的学余时间基本都花在开发捏它营上了。RC版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新功能,是捏它望远镜和捏它收割机。
捏它望远镜是提供给所有注册会员的“瞭望工具”,专为和谐社会的网民制作,如果你要看的网页不幸处在connection reset篱笆后,望远镜能帮上你。同时店长开发了望远镜快速切换功能,该功能自动转换所有可能被篱笆挡住的链接,直接点击链接即可,免去旅客再次输入网址的麻烦。至于为什么会想到制作这么个功能,是我们发现很多来自大陆博客的ACG评论实在太“精炼”,导致不得不大量引用台湾BSP上的宅文,而海外BSP一向是篱笆的重点关照对象。
捏它收割机是向所有旅客开放的链接投递表,发送至客栈专用的del.icio.us帐号,方便营内旅客管理和查询评论。这个提交器的出生则是为了降低各位分享链接的困难,看到什么好页面,丢进收割机即可,把注册和熟悉编辑功能的过程省去。另一方面收割机也是为了收集论坛评论而设的,各地的精彩评论常常集中在论坛里,搜索起来极度困难,希望有常逛论坛的旅客帮忙发掘(话说店长在漫游,澄空,渔场和S1好像都有过帐号,好像都不记得帐号名,好像都从没发过帖……下周去卖点人肉广告……)。
还有一些小服务的开启,相信常去的旅客已经发现。首先是欢迎页面的大换血(继续鼻血?),消耗了店长两个小时,把常用的服务全部提升至顶部,同时加入了更新列表的显示;
然后是捏它联盟的加入,捏它营的最终目的是将同好者联系起来,但首先要有同好者才行=w=,帮忙宣传捏它营吧!有运行网站的旅客可和捏它营交换链接,不用另行申请,完全自助餐;
剩下还有当前捏它营任务,标签海以及更全面的编辑说明等等,有兴趣加入的各位,现在研究还不迟哦(捏它营不是那种极速膨胀的Web 2.0服务)。
本周的ACG工程推广到此结束,我们下周继续(被打;下周如无意外是“春番回顾和夏番展望”,别的不透,但我对自己给登塔男预测的6/10,3/10,4/10评分非常满意。
沉下之前转交份礼品吧~
完。
RWW报道说VeriSign的.cn域名注册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就上升了23%,按年计算更是“红色有角”级的增长。我总觉得cn域名的真实需求没这么大,互联网服务的数量再多也有限,真正的大买家不是它们——也是因为.cn实在太便宜了,才会给人拿来贱卖和炒卖,感觉和炒楼房差不多,只可惜要住的人没份,都贱卖给spammer了……
我唯一的不满是:我的使用习惯好像没怎么变化,为什么它不破坏我的使用习惯呢,我都完全准备好被调教了(M系软件使用者?M for Mozilla, or Masochism?)
火星文:WSJ上似乎引用了Middlebury College某位助理教授对中国博客批判文比率的调查,说在500多个被随机抽查的博客上,61%的博客包含了批判的文章(对应报纸的19%),其中对大型企业和中央政府的批评最甚,占超过30%,很黄很暴力这种网络事件也不差,占了14%。另外36%的“多元化”博客(允许不同的道德信仰乃至政治观念共存)和4%的和谐爱国宣传,也远比分别为5%和21%的报章要“优越”。
让人担心的是部分博客的“强大威信”,只有5%的博客被超过100个其他博客所链接——总比都链接到CCTV好。另外有趣的是写批评文的时段,午夜到凌晨写出来的批斗文大多数“比较狠”。
原来大家都喜欢骂街啊,怪不得客栈早上都听不到鸟叫=w=
越填坑我就越觉得,围绕日本动画声优的造星运动不可避免;无数评论文在描写为什么看一出新番时提及:因为我爱某声优。
不仅是“声优也要吃饭”这么简单的趋势,很多制作组都期盼着从名作品里混点什么广告效应,“源自团长的配音”与“鲁路修强行插入”云云,看似中国ACG门户的标题党,却和全世界观众对明星阵容的渴望一拍即合。出名的配音,和好的导演,好的编剧,好的制作组一样,是可以传播“质量公信度”的标志,而任何希望扩大销售额的制作组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也许我们仍认为日本ACG属于次元文化,和欧美的音乐,电影乃至书本无法相提并论;但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情况可以维持多久?
某程度上说,我的不乐观恰恰是业界的乐观,假如哪天日本动画的运作方式让你想起好莱坞影片的“明星主义”,那不过是他们走上了主流的道路,绝非日本动画“沦落”了。
5年前我开始说“这部戏有汉姆·汉克斯,所以我想看”;5年后,如果我还看动画,又是否也会说出类似的话?说得宽一些,既然我的“故居城市”能打着社会主义的牌子大步在资本主义下发展;我又凭什么乐观的预测日本动画会朝着理想家的,而不是资本家的天堂进发?